新闻中心

媒体贵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贵医 > 正文

天眼新闻(2021.01.28)【我的扶贫故事】 参与扶贫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 三穗县款场乡龙脚村第一书记陈秋

日期:2021-01-28 作者:王雨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党委宣传部 陈祥贵 点击:

我叫陈秋,是贵州医科大学的教师。从2018年3月至今,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款场乡龙脚村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

过去的龙脚村党支部被认为是软弱涣散党组织,作为第一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我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走东家、串西家,与农民膝促谈心,虚心请教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党员,掌握村情民意,加班加点扎实学习与农村工作息息相关的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党员管理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针对支部存在的问题,我积极协调,利用学习强国、新时代大讲堂等平台抓好班子学习。同时,建立问题销号制度,彻底扭转了以前软弱涣散的局面。2019年摘除了后进支部的“帽子”,2020年村党支部被县评为先进党支部,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党员群众的信任度和拥护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群众工作无小事,村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句话是我常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

为龙脚幼儿园捐赠衣物学习用品

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时,怎么办?我带领驻村工作组全体成员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寻求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争项目。我积极向上级党委争取扶贫项目,2018年浙江对口帮扶的东西部合作羊肚菌项目、蔬菜大棚项目、野猪养殖项目,2019年中药材项目、红菜苔项目,2020年香芋项目一个个顺利落地,项目累计427万。

建机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我们建强农村产业合作社,让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扶贫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分享发展红利。累计发放务工工资30余万、分红20余万,流转土地300亩。

调产业。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思路,我们积极动员群众种植豇豆等农作物,从零发展到近80余亩。

询专家。我帮助村里的中药材产业带头人与贵州医科大学的刘红美教授联系,组织刘教授与校产业处到村交流指导。同时,与校产业处合作建立龙脚村扶贫产业土特产直销平台,逐步扩宽销售通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驻村第一书记,我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用千万件平凡的小事串起村民的幸福。

召开小组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陈书记,要是你能让龙脚的老百姓吃上自来水,保管你到哪家都有饭吃!”这是我驻村期间时常听到的意见。

龙脚片区387户村民饮水均为地表水,吃水不仅“靠天”,水质也得不到保障,不少村民只能徒步到山里背水。

为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我带领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多次跑到县里,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积极争取龙脚村自来水项目。终于,该项目于2018年12月竣工,村民用上了盼望已久的自来水。

2019年,为解决村里的防洪灌溉问题,我向学校党委汇报,在贵州医科大学党委的大力支持下,60万的水利工程项目落实到村。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难、用水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驻村近三年,我带领群众完成串户路建设8563米,新修文化广场2处、水冲式厕所2座、垃圾处理池22个,安装路灯734盏,危房改造232户,三改一化、透风漏雨整治、旧房拆除300户,少数未通电、通网的偏远山区全部实现联通。同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9户,组织培训2次,推荐就业岗位信息2100余个,稳定就业1200余人。龙脚村稳定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与此同时,我还成为了贵州医科大学与村里的“桥梁”,支持乡镇救护车一辆,为群众开展义诊2次,10万元开发扶贫岗位,发放4万余元的药品……不懈的努力奋斗,换来的是一本饱含责任和深情的驻村工作台账,群众对贵州医科大学和我这个“戴眼镜的书记”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共产党员,我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新的起点。能见证和参与这一伟大事业,是我人生中最值得、最难忘的经历!

来源链接地址: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560138.html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隐私说明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