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号召,组织参加研究生新时代伟大变革暑期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立足医学专业特色,学校充分发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学、生物与工程、应用心理、公共管理等学科和专业特点,围绕研启新程、研促振兴、研理善政、研育青苗、研兴文化、研护生态6个专题组建了16支“研行中华,燃创未来”暑期实践活动队伍。我校各研究生实践团队于7-9月期间分别奔赴省内外20余个地区,深入乡村、社区、景区、学校等,通过义诊科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化体验、劳动实践、红色教育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健康相结合,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线,辅以医疗卫生知识科普、基层治理现状和行业调研、生态保护、宣传非遗文化等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形成了硕博联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格局。在实践中,研究生学子深刻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学问做在群众需要处。
坚持专业赋能,服务彰显医者初心。各实践队伍均紧密结合我校医学及相关专业特色,累计直接服务和线上服务各类群众近2.5万人次。在健康服务与义诊方面,累计为村民、居民、游客提供血压、血糖检测、口腔检查、眼健康初筛等各类健康服务超过1000人次;在急救知识与健康科普方面,开展急救培训、健康知识讲座、科普小课堂10场,覆盖学生、居民、村民超过 3,500 人次;在弱势群体关爱方面,入户走访孤寡老人、重点人群超过90 户,关爱陪伴留守儿童、社区儿童150余人;在物资与药品捐赠方面,向困难群众、老人、儿童捐赠健康包、学习文具、药品、生活物资等,总价值逾5000元;在问卷调查与访谈方面,完成各类有效调研问卷 1,400 余份完成深度访谈50 余人,形成了多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在文化传播与非遗体验方面,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体验、宣讲活动覆盖群众300人次,线上直播累计播放量超2万次;在保护自然景区生态志愿服务方面,实践队队员在安顺龙宫景区入口、观光车入口以及坐船检票口等关键位置设立引导岗,多次有效劝阻违规进入未开放区域行为,既保护了生态脆弱区,也保障了游客人身安全。





创新实践模式,打造多元新范式。各实践团队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创新模式。研工部组织的实践队将研究生实践活动与本科生早接触临床项目相结合,组建本硕博一体化联动队伍,发挥研究生学业领航作用;临床医学院结合“智慧方案”探索模式,针对基层医疗痛点,前瞻性地提出构建“AI+远程”赋能的慢性病管理网、智能化分级诊疗中枢等智慧解决方案,展现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实践队采用“双视角”调研模式,创新性地同时从“游客”和“工作人员”两个维度评估龙宫景区生态旅游发展,使调研结论更全面、科学;口腔医学院实践队通过“医文融合”模式,将“口腔健康义诊”与“非遗文化体验(扎染、灰豆腐等)”创造性结合,制作“健康+非遗”文创产品,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健康促进的双赢;医学影像学院实践队通过“五育融合”支教模式,在支教中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结合医学特色设计课程,为乡村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关怀;医学人文学院实践队构建“三维”心理服务模式,通过“知识普及(心)+身体体验(行)+艺术表达(艺)”三维一体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极大提升了服务效果。





融通理论+劳动教育,筑牢思想根与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贯穿实践全过程,将课堂理论应用于真实场景。多个实践队赴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猴场会议会址、冷少农故居、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深河桥抗战遗址等地接受红色教育,筑牢信仰之基。实践队还深入田间地头,参与太子参采收、人居环境整治等劳动,体验基层艰辛,弘扬劳动精神。这种“行走的思政课”和“田野上的劳动课”,让研究生们在实践中通过深入基层一线,亲眼目睹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也真切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和乡村的真实需求,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更加坚定为人民健康事业奋斗的初心和信念。





我校始终致力于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及新时代青年使命召唤下,将思政教育的内核贯穿始终,在实践教育中培养医学类研究生践行专业担当,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切身感受贵州的发展脉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知行合一。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和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