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从不是直线攀升的轨迹,而是螺旋向上的旅程——这里允许你写下未完成的草稿,收藏半途的风景,也等待某天与自己的旧时光温柔相认。《贵州教育报》致青春专刊特开办《成长足迹》栏目,刊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成长笔记,在这里留下真实的刻度,让岁月成为可翻阅的篇章。
仲夏七月九日,我们贵州医科大学“三线薪传,氢涌未来”实践团队背负着沉甸甸的“三线记忆”,踏上了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华镇的土地。从历史深处探寻,向着未来能源图景奔涌,我们接力信仰,探寻它在新时代的踪迹脉动。
记忆的闸门,于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温热的空气中徐徐开启。这片曾经的煤土没有浮华的展陈,只有旧物的陈词低语讲述过去——沉重朴素的三线建设墙、错落有致的输煤走廊、金属零件拼成的蝴蝶翩然翻飞;磨损的工装、泛黄的笔记、简朴的工具承载历史之重,见证着半个世纪前那段峥嵘岁月。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们进入了原矿洞改造而来的体验场所。矿洞内的风镐静静等待着后来者的体验,铁柄冰凉,尚余几分旧日煤尘的沉重气息。双手紧握之际,风镐在手中不安分地跃动、嘶吼,仿佛握住了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沉重之力瞬间反涌,震颤直透臂膀,仿佛敲击在整个民族最坚硬的骨骼上。
我的目光追随着讲解员的身影,凑近矿工之家展柜,指尖拂过冰冷的玻璃,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年代的滚烫心跳。脑海中闪过的,是无数建设者在深山河谷间,以血肉之躯与钢铁意志,在极端艰苦中奠基三线建设的战略纵深。那些被岁月包浆的器物,封存着一种名为“三线精神”的魂魄——是磐石般的坚韧,是烛火般的奉献,是众志成城的协作。
第二日,我们跟随煤矿工作人员一起走进煤厂,与他们沟通学习,进行职业病宣讲。在交流会上,我们向矿工进行了职业病防治宣讲。会议室的长条凳上坐着的不仅有矿厂的几位负责人,也有身着深蓝色工装的工人。投影仪的光束打在有些泛白的墙壁上,我们重点讲解了尘肺病的成因、早期症状、防护要点,以及噪声性耳聋的预防。展示职业病患者肺部X光片时,台下异常安静,只有偶尔的咳嗽声,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前排几位老工人专注的眼神。时代在前进,在矿工们平静的叙述里,我们听见能源转型脉动,深刻感受到煤矿工人面临的各种危险,能源转型成为产业升级的道路之一。传统的煤炭能源,背负着环境的枷锁与可持续的拷问。困境如何突围,答案指向同一个原点——创新求变。
充满科技感的氢能工厂则是求变的方向之一,在这里,另一番景象在我们眼前呈现:银亮的管道交织,精密的仪器低鸣,纯净的氢气在无声中孕育。1800余亩的工业园区,从原煤向焦煤再向煤焦油向氢气的能源转变,它不再是燃烧的乌金,而是来自水分子裂解、清洁高效的未来之火。氢能以其零排放的禀赋,正悄然重塑交通、能源的版图。这不仅仅是能源形式的完美转型,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跃升。从地心之火的余烬中,升腾起的是指向未来的天空之焰。“三线精神”在这里找到了全新的载体——以同样的锐气与智慧,突破新的瓶颈,占领能源安全的“未来制高点”。旧日为国家构建“战略纵深”的担当,今日化身为抢占“未来制高点”的远见。“三线精神”的脉络,在能源蜕变的图谱上清晰可辨。

简陋的村舍,清澈的眼眸,黄发垂髫,最后一天,我们走向留守儿童身边,走向敬老院。在孩子们周围,我们用游戏、用陪伴温暖心灵,用三线建设者的奋斗故事传递乐观向上的力量。静谧的敬老院里,我们倾听长者们或许已不太连贯的往事,为他们测量血压、宣传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用关爱作为传递最柔软的纽带。三线建设的薪火,在童真的期盼里,在暮年的安详中,在基层的土壤里持续燃烧,照亮人性的幽微,也温暖前行的长路。“三线精神”的传承,不仅在宏大的产业变革中,更在具体的人文关怀里。

从地心深处的煤块,到实验室与工厂里奔涌的氢能;从“好人好马上三线”的青春奔赴,到“科技赋能新产能”的智慧转型……时代在变化,变化的是外在技术形态,不变的是“三线精神”的核心。这恰恰是三线建设中生生不息的基因。我们学习三线建设、了解“三线精神”的荣光。乌金熔铸的过去正以其沉默而磅礴的力量,托举着这鎏金的现在,它也将铺展向那氢能涌动、星河璀璨的未来,于新时代绽放璀璨荣光。
来源链接地址:https://share.eyesnews.cn/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705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