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贵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贵医 > 正文

贵州日报(2025.09.28)全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写在中国共产党贵州医科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日期:2025-09-28 作者:杨国军 龙艳 来源:贵州日报 点击:

成功完成云漫湖新校区搬迁、获批临床医学与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重组中药功效成分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5年砥砺奋进,5年春华秋实。过去5年,贵州医科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建统领坚强有力,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学科建设跨越发展,科研创新能级提升,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交出了“强国建设,贵医何为”的优异答卷,在贵州大地上谱写了医学教育与卫生健康事业的绚丽篇章。

勇立潮头敢为先,破浪前行正当时。全体贵医人正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干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锚定建设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不懈奋斗。

贵州医科大学云漫湖校区。

党建铸魂 红色引擎强根基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科大学,何为根本?何为关键?贵州医科大学党委用5年实践作答:党建是办学治校的定盘星,更是医学育人的生命线。

5年来,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强则事业兴,政治立则方向明”为遵循,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办医治院主体责任,团结带领全体贵医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的姿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抓落实、解难题、促发展,构建了权责明晰、协同高效、落实有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师生参与录制2025年贵州开学第一课《书灯不灭烛照复兴》。

深度融合党建与思政育人,激活立德树人“新引擎”。贵州医科大学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体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构建起“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成效凸显,获评全国百所示范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贵州省A级学生社区,2个育人品牌项目被教育部评为学生社区优秀成果。组建500余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获省级以上奖项137项(国家级以上奖项18项),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西部计划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思政铸魂全覆盖,育人答卷有厚度。该校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获批“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通过考核,新增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贵州省教育系统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贵州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省级以上思政基地(中心)约20项。54门课程上线新华网课程思政平台,全国选课人数超过48.57万人次。13名思政教师获省级以上表彰,1人获全国辅导员能力大赛优秀风采奖,连续6届蝉联贵州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

紧紧围绕党建与队伍建设,锤炼出干事创业的“硬脊梁”。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关键抓手,持续推动“五级书记抓党建”,以强队伍推动强事业,持续推进教育和医疗领域的专项整治,着力纠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5年来,该校党建工作成绩亮眼:共发展党员5969名,获国家级党建集体表彰4项,省级党建集体表彰26项,个人表彰20人次,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开展的“四地同上一堂党史课”活动照片,被新华社引用。

内涵发展人才学科双丰翼

2025年暑期,贵医学子在全国多项高水平竞赛中屡传捷报,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与扎实的实践功底,一举斩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38项,获奖数量与质量均创历年同期之最。

这份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对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长期探索与系统谋划。近年来,该校紧扣医学教育核心目标,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化综合改革,锚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推动跨专业知识与医学技能深度融合,为培育能担当医药卫生事业重任的骨干力量筑牢育人根基。

在培养路径上,该校精准施策,构建多维育人体系:以“协和班”为精英培养标杆,连续7年稳居省内生源质量首位,毕业生全员直通研究生深造,构筑医学顶尖人才“孵化基地”;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省部级以上奖项954项,其中国家级147项,全面激发学子创新创造活力;以综合素质培育为全面引领,学子在体育赛事中勇夺4项国际桂冠、239项国家级奖项,实现学识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双向赋能。

“协和班”教学场景。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贵州医科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年来,师资力量实现“量质齐升”:专任教师数量从1595人增至2258人,增幅达41.56%;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从554人增至1233人,增幅达122.56%;专任教师博士占比从“十三五”末的34.73%提升至54.6%。通过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人成功入选国家级人才,实现国家级人才自主培养零的突破,一批青年人才不断崭露头角。持续推进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累计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45人,与学校在多学科多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合作。

强师资为教育质量提级,优队伍为学科建设赋能。五年来,该校作为贵州省唯一高校获批国家“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和“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高校,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入选教育部“拓金计划”课程26门,拥有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金师”30名、教师在国家级教学竞赛中获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4项(含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攀升。

教学能力的跃升,在研究生教育中尤为凸显——作为学科实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其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及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各2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点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等6个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专项核验,基础医学等7个学位授权点完成自我评估,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筑牢通道。

此外,临床医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3‰,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5‰,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生物工程、药学分别上榜2023年、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药学、基础医学等5个学科成功入选,已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该校已构建起以医学为特色主体,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创新驱动科研转化两促进

中药功效成分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重组建设,实现了我省医药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重大突破;

首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实现设立该奖项以来贵州省属单位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零的突破;

7个千万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持续保持我省高校作价入股转化最高单项金额与总计金额双第一;

…………

2025年3月,中药功效成分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

以科研破局、以创新赋能。贵州医科大学深知,科研不止于攀高峰,更要接地气、出成果。该校秉持科研方向锚定需求,创新脚步踩实大地的理念,既紧盯医学前沿攻坚“卡脖子”难题,又扎根贵州大地服务健康需求,走出平台筑巢引凤、项目蓄势赋能、转化见行见效的科研路径,让创新活力既“冒得出”,更“用得好”。

5年来,贵州医科大学的科研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超过2800项,累计获批科研经费达7.8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7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等殊荣。2021年,该校成功获批贵州省首个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2年起,该校连续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方面获批超120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学生临床实践。

学术成果更是实现了量质并举、协同发展: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及教材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3430篇,SCI、SSCI收录论文6612篇次,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较“十三五”增长157.4%,为学科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科研的意义,在于将纸上成果转化为现实价值。贵州医科大学始终把成果转化作为科研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同频共振。5年来,该校技术交易额从2019年的370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38亿元,完成31项科技成果转化、50余项专利落地,让“贵医技术”走进生产线、服务老百姓。

开放合作交流服务齐发力

贵州医科大学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以“起而行之”的实干精神,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与组织惯性,以大视野、大格局、大谋略书写“教育铸强国之魂,医疗护民生之需”的时代华章。

开放办学拓视野。贵州医科大学深耕开放办学,以国际合作为纽带拓展发展空间,已累计与34所国(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其中,与希腊雅典大学共建药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新打造“4 0”特色办学模式;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麦考瑞大学联合推出“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2 2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为学子打通国际化成长通道。

交流合作育英才。贵州医科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对口帮扶合作,多渠道推进师资建设,依托留基委项目、附属医院攀登计划等,选派184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访学,推动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在人才培养方面,累计派出361名学生赴外交流,培育跨文化交流素养。此外,依托北京协和医学院、苏州大学对口支援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18名学子成功攻读博士学位,为人才培养“拔高筑峰”。整建制承担4批共29人次援所罗门群岛医疗队任务,第1批援所医疗队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时代楷模”称号,1人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守护健康惠民生。5年来,贵州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坚持医教研管协同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其中,贵医附院、第二附院、第三附院和附属口腔医院累计门急诊量近1500万人次,完成手术量30余万台次。贵医附院还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六盘水市、黔东南州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此外,各附属医院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医疗下乡、健康义诊、科普宣传等活动,惠及基层群众近百万人次。

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

前不久,贵州医科大学有4支团队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国家专项社会实践入围数量的新突破。这既是贵医学子躬身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学校主动引导青年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的鲜明体现。

“国之大者”记于心,社会责任践于行。贵医人挺膺担当,以深化帮扶工作为抓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来,累计选派76名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深入基层,构筑起“精准对接、长效服务”的帮扶体系。1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助农兴产领域,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帮扶村“一线办公”,精准锚定地方发展需求,创新搭建“农产品进校园”展销平台,携手电商与物流企业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累计助销黄桃、三穗鸭等特色农产品逾180万元;更设立二十余项产业专项基金于帮扶点落地,以“科研支撑 资金扶持”模式精心培育乡村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使帮扶成果切实惠及民生。

一袭白衣承使命,一方讲堂育英才;一腔热忱赴山海,一生笃行护民生。回望往昔,贵州医科大学借科教融合之东风,于高等医学教育与健康服务之路上步伐坚定、硕果累累;立足当下,中国共产党贵州医科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学校发展锚定新坐标、绘就新蓝图,凝聚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展望未来,贵医人更将以“主动谋事、倾力干事、协力成事”的担当,把爱国兴校的豪情融入“医学教育提质、医疗科研突破、健康服务惠民”的实践中,将智慧汗水洒向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征程,以实干书写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篇章。

来源链接地址:https://share.eyesnews.cn/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7044693.html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隐私说明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