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令人振奋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贵州医科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特聘谭俊教授团队研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病(AD)口服多靶点小分子药物AY-1001片,已正式启动临床I期试验,并成功为首批健康受试者给药。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志着我国在应对这一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逐渐夺走人们的记忆和认知能力。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受AD困扰,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5亿。目前获批的传统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和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虽能一定程度缓解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疾病进程。2025年8月,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锂缺乏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的重大研究。这项研究首次证实,大脑中金属元素锂的缺乏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与AD的发病直接相关。该研究发现,锂可以被AD的经典病理标志Aβ斑块捕获结合,降低了其生物可用性,并形成锂缺乏-Aβ斑块沉积-锂进一步降低的恶性循环。研究进一步发现,一种特殊类型的锂补充剂——乳清酸锂(lithium orotate),由于其较低的电导率,能够绕过淀粉样斑块的截留,恢复大脑锂稳态。

在我国脑科学和中枢神经系统创新药研发领域,一直面临着疾病机理复杂、研发投入高昂、药物难以穿越血脑屏障等行业痛点。谭俊教授团队研发的AY-1001(Isolipro)作为一种全新结构小分子药物,其创新机制在于通过USP11、GSK-3和CDK5等多靶点作用:(1)显著抑制AD相关的tau病理;(2)减少β-淀粉样病变; (3)改善神经炎症及促进神经细胞突触再生,从而产生明确的神经保护和抗AD作用。临床前研究显示,AY-1001具有优异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能够高效靶向中枢神经系统,可能避免外周不良反应。此外,研发团队还发现,AY-1001作为新型配位锂盐,具有比乳清酸锂更低的电导率,因此也为其成为新型抗AD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此次临床一期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单次递增剂量设计,主要目的是全面评估AY-1001在健康志愿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为确保试验的专业性、标准化和高效推进,谭俊教授团队与北京卓越未来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国内顶尖机构进行了深度合作。这些合作伙伴为试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临床资源,确保了试验的顺利进行。

谭俊教授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与如此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这一项目。尽管目前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AY-1001片所展现的潜力令人备受鼓舞。我们将持续投入,与合作伙伴紧密协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推进研发。”
AD的治疗可能需要多种方法的组合策略。锂缺乏机制的发现和锂盐的治疗潜力为未来联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未来AD的治疗一定是基于多靶点的多种方法组合策略,既包括直接靶向Aβ和tau蛋白的药物,也包括调节脑内微量元素平衡的疗法。随着AY-1001临床试验的推进和锂缺乏机制的深入探索,我们有理由对AD的治疗前景充满信心。这些突破性进展,将为全球数千万AD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