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贵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贵医 > 正文

贵阳日报(2016.08.2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脑卒中治疗新模式见闻

日期:2016-08-23 来源:贵阳日报 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晓芬 点击:

“叮铃铃——叮铃铃”,8月13日16时20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医生办公室内,响起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脑血管病中心总住院医生张德炳接起电话:“急诊室接诊一位疑似脑卒中病患,需专科医生诊治”。

16点21分,张德炳赶到急诊室,发现患者左边肢体无力,讲话含混不清,初判为脑卒中,张德炳在检查四联单盖上“脑卒中绿色通道专用章”,脑卒中治疗绿色通道启动:这一边,医生全程陪同,建立静脉通道维持生命体征,那一边,护士正拿着血样奔到各个科室进行检验。

16点50分,病人进到监护室,CT检查结果确定为脑梗塞,张德炳联系家属沟通手术方案;

16点52分,确认进行动脉溶栓手术。初判检查、脑卒中全套抽血检查、稳定生命体征……从接诊到确诊再到确定手术方案,仅用了32分钟。

“现在这个病人已在进行康复治疗,恢复得不错。脑卒中诊疗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发病后3个小时是最佳治疗‘时间窗’,时间是分秒都耽搁不得的。”张德炳说。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指急性起病的脑血管事件,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等特点。治疗不及时会出现失语、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人体神经细胞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只能存活几分钟,抢救越及时,大脑损伤就小。”张德炳说,按照传统的急救模式,患者入院后需要完成挂号、医生开检查单、排队检查等一系列流程,再由各相关科室合作进行溶栓治疗。“有时候等血液检测就要花40分钟,许多环节都有可能耽误时间,错失最佳治疗时间,虽然挽救了生命但康复不理想的情况我们也曾遇到过。”张德炳说。

为了减少遗憾的发生,2014年8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心电图室、护理部、医保科、担架队等,搭建“一站式”多学科联合的“无缝连接”脑卒中治疗新模式,从接诊到治疗为患者搭起了一条生命绿色通道。“现在我们救治的平均时间是42分钟,比国家标准60分钟要低,最快一次还达到过28分钟。”张德炳说。

家住白云区的李春红是一名脑卒中患者的家属,对于该院的脑卒中治疗新模式的好处,她感触颇深。“他们这个脑卒中治疗绿色通道真是太好了,处理及时、态度特别负责。”李春艳说,她母亲80余岁,在家出现肢体不能动、眼睛失神的情况,拨打急救电话以后,从急救车接诊到医院做系列检查,全程都有医生陪同,“我们忙着出门没带医保卡,医院就先救治后收费,救治很及时。”李春红说。

不仅在脑卒中发病救治上开通了绿色通道,去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获授“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投入更多力量到预防筛查工作中。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预防重于治疗。”张德炳说。对此,白云医院对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的病患从接诊起就通过脑卒中筛查系统进行筛查,在院内专门开设脑卒中筛查门诊,还对病患家属免费测血压、测血糖。

在院外,白云医院和白云区各乡镇、社区开展合作推广脑卒中预防宣传,设置专题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定期到小区、院落、村寨进行义诊,对高危病人筛查,不定期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指导社区医院、卫生院等基层医生,建立防控体系,将预防脑卒中的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

本报记者 梁婧

来源链接地址:http://www.gywb.cn/content/2016-08/23/content_5206255.htm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隐私说明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